•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沙丹读懂课堂读后感4

浏览数量:13     作者: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发布时间: 2020-12-18      来源:本站

摘抄:

           上课,就是教师在儿童与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来,激活儿童相应的经验,把儿童的思路链接起来,形成一幅鲜明的概念图。上好课,不是教师独白式的讲解,而是引领学生展开三个维度的对话——同客观世界对话,同他者对话、同自己对话。

感受:

           刚开始上课,我总是希望自己预想好的步骤可以在课堂中都得到实现,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想着快一点、再快一点,所以经常是把准备的内容很快的呈现给学生。如果一节课所有要讲的点都“灌输”给学生了,我就会觉得这节课还挺完美。如果因为其中部分环节耽误了时间,导致有些内容没来得及讲,就会很懊恼。然而在后面做练习、考试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很天真的。不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而单方面的“灌输”,就是“教师独白式的讲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不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而教学即便是完成了自己设定的目标,也是无效的。本篇讲了两种错误的教育信条:“教师的教,等于学生的学”、“教师教的好,等于学生学得好”,我认为这两点也是我们新教师极易犯的错。备课中很重要的的一点是备学生,即便是知道这一点,我还是觉得自己备不好课。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基础掌握度等等,我知之甚少。因此有时我认为要多花时间的地方,学生其实觉得很简单。有些我认为学生应该都知道的点,就比如刚做的一份练习里面有“OK”这个词,在我看来应该是所有学生都会的,应该是常识,所以讲题的时候我直接把它忽略了。但是课后我做个别学生辅导时,我发现竟然有学生不认识这个词。

           由此可见,教师如果不去思考、不去研修,只是闷头教学,和学生之间的很多交流的效率都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效。更不要说引领学生展开三个维度的对话了。因此,正如书中所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别无他路唯有扎根自律性与成长性的教师研修,才是引领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反思性实践家‘成长的康庄大道”。

Copyright @ 2020 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