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谢思恒12月读书笔记

浏览数量:11     作者: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发布时间: 2020-12-30      来源:本站

     教师教育的生命线之儿童学研究。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所谓“儿童”指的是从0岁到18

年龄阶段的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对象。儿童研究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凯洛夫教育学强调教育的阶级性,儿童学是伪科学。这是反人性、反儿童的教育学,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经被抛弃了。连凯洛夫本人也在当年苏联的“教育与发展”的大辩论中做出了自我检讨,承认自己的教育学是“没有儿童的教育学”。实际上,他是靠反儿童学起家的。但是,凯洛夫教育学的流毒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清算,但这节课是

绕不过去的。不破不立,这是需要补课的。

西方在教育史上对于何谓“儿童”的问题做出正面回答,是进入18世纪以后才开始的。在中世纪,儿童不过是“小大人”的存在,儿童作为“儿童”被意识到,是在近代以后。卢梭(J. J. Rousseau) 通过《爱弥儿》实现了“儿童的发现”, 把儿童视为富于发展可脆性的人类主体,在教育研究中发挥了无可限量的巨大影响。随着共同体的崩溃,家中心社会中的儿童受到了高度的关注。人们一方面意识到儿童是人权的主体,另一叫,在实际的习俗中,又强调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是受保护的对象。

Copyright @ 2020 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