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2 作者: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发布时间: 2020-10-27 来源:本站
摘抄1
“学力”的高低优劣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因此,用“学力”取代“学绩”的术语,有助于矫正应试教育“只看分数,不问人格”的弊端。换言之,作为现代国家的基础教育所要养成的公民必备的素质,学力比之学业成就的概念,更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动态发展。
感悟:“学力”一般是指儿童作为学习主体在学校内外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能力的总称。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只是学习生涯中的冰山一角,学会学习远远胜过比拼学习成绩。 摘抄2
“微课”的双重性。不过,这种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以“微课”为代表的的信息技术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运用具有双重性——作为一种学习工具的可能性,和摧毁教育本性的危险性。
感悟:现在很流行网络学习,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当我们静心思考,小学生是否真的适合这种“微课”或者“慕课”的学习呢?我一直认为,网络学习适合于学习能力极强的人或者自觉性较强的人,这类人他们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学习都是高效的。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心智尚未发育全面,在面对网络的万千世界时,容易迷了心智,在网上学习更是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学习效果极差。因此,“微课”他更适用于成年人,适用于有一定自控能力的成年人。
摘抄3
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学校原本是以克服阶级、阶层、种族、性别的落差,实现平等的社会为使命的。但另一方面,他又借助甄别与选拔发挥着再生产阶级、阶层、种族和性别落差的功能。
感悟:学校原本也就是贵族子弟为了能够袭成官位而教学相关知识从而应运而生的官府机构。贫民之间传授耕种、织布的知识也都仅仅停留在口头传授。孔子游走各国进行讲学,创办私塾,也只是为后面学校发展做了铺垫。孔子认为有教无类,认为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然而实际创办的学校就是以阶层为划分,贵族子弟有学校、有私塾,贫民子弟永远在田地里劳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至今,我们的教育已经尽可能做到人人都要接受教育,人人接受同等的教育,也正是因为这样平等的教育,又再一次将人分成三五九等,人所处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造就了人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都会成为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中被选择、被甄别的依据。因此,又回到了第一处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作为教师,我们要是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学习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