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69 作者:祖燕燕 发布时间: 2020-09-29 来源:本站
作为一名师范生非常荣幸能一毕业就成为一名正式的老师,顺利的来到了炼油厂小学。在工作之余也有幸阅读到了钟启泉老师的书《读懂课堂》,我整理了一下我这个月从这本书上学习到的知识,从而写下这篇文章。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令我感悟颇深“登山型课程中,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分配者”,而是作为“导游”,发挥着引导儿童的学习经验成为有意义经验的作用。佐藤学有一段话形象地刻画了这种作用:‘导游 ’熟悉“山'(单元)的魅力,理解山与山’的关联布局,准备了攀登不同山峰的‘登山道’,能够疏导登山者面对危险的丛林、沼泽地和悬崖而不至于困惑。而且导游,能够提供帮助,使得“登山者’自身按照自己的计划快乐地‘登山’。”老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最近一个月在自己的教学中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在课堂上讲的比较多,希望孩子能在短短的45分钟内学到更多,但教学效果并不好,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要放手让孩子机子来说,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说再多并不代表孩子能学到那么多,尤其对于二年级这样的低年龄段,老师说不如孩子来说,老师来做不如孩子来做。老师说孩子不一定会自己动脑思考,而让学生自己说孩子就不得不思考。以前是一名师范生时老师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现在自己真正投身到教学中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
《读懂课堂》一书的第40页谈到学力这一概念,里面用了两个有趣的隐喻,很有意思
一个是把学力比作冰山,把学历分为显性部份和隐形部分,学力的显性部分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隐形部分是学生的思考力,思考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把学力比做冰山,那么显性学力就是冰山显露出的一角,而隐形学力则是处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主体,两者是一体化的,且后者是支撑前者的。隐喻之二是把学力隐喻成一棵树,知识技能就是树的树叶,过程与方法就是树的树干,态度与价值观就是树的树根,这些看得见的学力是由“看不见的学力”(树根)支撑的。从这两个隐喻中,不难看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中应该受到重视。对于一名数学老师来说,应该让学生对数学有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发现数学是有趣的,让孩子喜欢上数学。这时老师需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低年级的学生对动手操作比较感兴趣,那老师可以多准备一些这样的机会。老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外部刺激,比如考试全对奖励一个小礼物来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
老师的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还要关注到孩子的内心所想,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老师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应该帮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