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读懂课堂》读书笔记1李媛媛

浏览数量:143     作者: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发布时间: 2020-09-25      来源:本站

近日拜读了钟启泉先生的《读懂课堂》的第一辑“课堂革命的挑战”,钟先生在从课程内涵、方法、要素等细细阐述了课程革命的挑战。其中第10章节谈到“学力落差与教育公平”,我现在所研究的课题培养小学高年段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也与学习力密切相关,因此阅读后颇有所得。此文仅从“学力落差”结合实际教学一角度说说本人见解。

“学力”一般是指儿童作为学习主体在学校内外的学习过程虫所获得的各种能为的总称。通常说来有两种,一是重视学科内容(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力观;二是重视学习者的态度、动机、问题解决能力的学力观。“学力”的内涵不仅包含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包含了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人格的要素。这种界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

“学力”的高低优劣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学力比之学业成就的概念,更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动态发展。但是由于现在中国应试教育“只看分数,不问人格”的弊端依旧存在,“小升初”,“初升高”,更不必说所谓“决定孩子命运”的“高考”。想用“学力”取代“学绩”比较困难,这也要求现代教育要长期关注“学力”发展,长期为之努力。

作为一名南京的一线教师,我发现每个学生学力情况都不尽相同,每个班级都存在“学力落差”情况。主要表现在:第一,学力成就(教育产出)的不均衡。因为学校所处地区,部分学生来自南京本地,还有部分来自外来务工人员。而由于地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学生学力的不平衡。这种落差是出于“社会不平等”的状态所造成的。第二,学力养成(教育投人)的不均衡。由于不同家庭教育投入不同,学生学力差异也比较明显。这种落差也与“学校落差”有关,一些私立学校或者重点学校资金充分,不管是学校教育人才聘用,教学材料的准备,还是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优越性。第三,学力状态的偏差与失衡。偏重“主科”却疏离了副科”;偏重“应试能力”却疏离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本来在学科教学上比较吃力,学校单一的升学目标和过重的课业负担会更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收到损坏。这种落差是由扭曲的应试教育的课程制度所造成的。

如何最大限度地缩小乃至消弭上述三种“学力落差”, 正是今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进程中所要面对的重大政策性课题,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课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无法改变外力条件,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学力落差”成立互助小组,促进基础差的学生进步。同时加大提优力度,保证学力强的同学不止步于基础知识,全方位提高发展。总之,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学习权”的保障,着力缩小“学力落差”完善教育的体制。


Copyright @ 2020 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