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读书笔记谢思恒

浏览数量:14     作者: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发布时间: 2020-09-25      来源:本站

通过新课程改革要求,了解教师必须具备一种素质:“倾听儿童的声音”。

《读懂课堂》翻开后,我首先翻开了这个篇章,也和我之前研究的课题类似。心理学家罗杰斯(C. Rogers) 强调,所谓“倾听” (Active Listening) 儿童的声音,意喻“不仅听取儿童的言说,面且听取儿童的内心世界”。他进一步指出:“这个问题与说是“倾听'的问题,不如说是教师心态的问题。”教师应当秉持怎样一种倾听的心态呢?这里我觉得特别重要,也是特别有用的几个方面。

1, 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每一个儿童都有差异,思考方式感知方式都是不同的。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承认儿童内在的独特性,尊重每一个儿童,是合格教师的第一个条件。

2. 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儿童的心情。这是达到“移情性理解”所必须的。听到儿童的言说时,不能马上从自己的认知框架和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加以批判,而是设身处地地去接纳对方。

3. 相信儿童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人或许会以为,我们面对的儿童倘若不跟他们讲述,他们就不会明白。其实不然。根据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即便不给儿童说什么,他们也能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我们不宜过低地评价儿童。

4. 真诚地接纳儿童的种种情绪表达。儿童往往会恶作剧,做出噘嘴、敲打、咆哮、愤怒、反抗、消沉、发呆等等行为举止,教师大都难以接受。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儿童的这些行为的背后究竟抱有怎样一种心情,这是需要教师去寻根究底的。

5, 保守儿童的个人隐私。教师切忌说长道短,搬弄是非,流言蜚语。严格保守儿童的个人隐私,以免伤害儿童的自尊心。

6. 儿童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儿童或许对教师的教学会提出这样那样的批评,诸如“不感兴趣”、“没有劲”、“教师教学不得法”等。这是由于教师没有倾听儿童的心声造成的:不了解儿童的感受,不知道问题的症结、不清楚他们期待什么。教师倘若能够倾听哪怕是来自儿童对教师的批评的声音,儿童就一定能够实话实说,教师也就容易真正地获得来自儿童对教师自身的反馈信息。

儿童的言说是一种表征。教师以儿童的言说为线索,倾听儿童言说之中流露出来的心声,是尤为重要的。在这里,准确地听取儿童的言说是必要的,感受儿童言说所表达的涵义是必要的,关注儿童言说之外的表情、态度、行为举止也是必要的。-一这就

是“倾听儿童的声音”的意涵。



Copyright @ 2020 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