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33 作者: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发布时间: 2021-04-06 来源:本站
第二周教学反思(周晓芹)
出于课题研究的考虑,开学以来一直在关注自己课堂上的课堂提问,也去听了新教师周敏老师的一节数学课,重点关注了我们课堂上的课堂提问环节,发现虽然教师有了课堂提问的意识,但是对于问题的设计还有所欠缺。
场景一:一位工作半年的新教师教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九》的课堂实况
出示例题
师:你们能不能看出什么数量关系?
问题提完全班没有孩子举手
师:有没有人愿意来说一说?…有没有人愿意来说一说?
师:你能看出什么数量关系?
生:左边的桃子有十个,右边的桃子有三个。(孩子勉勉强强地说了题目信息)
师:盒子里面有几个桃子?——十个盒子外面有几个?——三个。
师:我想问问大家,盒子里面有十个桃子,盒子外面有三个桃子,你能列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列出什么数学问题呀?是列数学问题哦。
生:一共有几个桃子?
接着出示小白兔说:我买9个桃子。
师:你能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师:一共13个桃子,小白兔买九个,我想问大家,你们能根据已知的条件,提出一个问题?
生1:一共有几个桃子?(教师一直在说话,引导孩子说出想要的问题,但学生说不出来)
生2:原来有13个桃子,我买9个,还剩多少个桃子?
师:用什么法?用什么法?
师:是不是用减法?怎样列算式?
针对周老师的问题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课堂,发现我也会出现和她类似的问题:问题不精确,指向性不明等,这些都会干扰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思考和回答。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些思考,觉得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做到精准提问,这样才能诱发每位儿童的有效思考。
钟启泉教授在《读懂课堂》中说到:课堂上提问的特征是懂得的人(教师)问不懂的人(儿童)。这跟日常生活中不懂得的人向懂得的人发问,形成鲜明的对照。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提问之际必须明确地意识到为什么而问。因而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精心设计自己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设计问题。周老师在出示例题后直接问孩子:你们能不能看出什么数量关系?首先,数量关系一词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而这个词又是整个问题的关键词,所以老师的问题一出,孩子们便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其次该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说出从图中能获得的数学信息,这样问也加大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这样的问题不精确,也缺少指向性,所以孩子的反应和回答也不能让教师满意。如果在出示例题后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和数学有关的信息?那么孩子会有话可说,思考也有方向可去。周老师之后又提问:我想问问大家,盒子里面有十个桃子,盒子外面有三个桃子,你能列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列出什么数学问题呀?是列数学问题哦。对于这个提问首先问题本身就不够准确,应该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其次,教师提问后担心孩子不能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便一直在强调,在解释。就这样原本一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问题,被老师说成了几句话,给孩子设置了很多干扰。所以孩子首先要思考老师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才能思考问题的答案。这样会影响课堂的效率,也会占用孩子的表达和思考的时间。
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所以教师的提问应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精准的设计问题,来诱发每一位孩子的有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