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41 作者: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发布时间: 2022-04-21 来源:本站
南京市顾琳德育名师工作室活动(二十二)
——小学生道德推脱问题:为何与何为?
石埠桥小学 王粤玥
2022年4月19日晚上,南京市顾琳德育名师工作室部分成员相约云端,通过腾讯视频会议,面对面进行交流、分享与学习。本次活动围绕“小学生道德推脱问题:为何与何为?”展开交流研讨,会议由石埠桥小学王粤玥老师主持。
首先,王老师呈现出几例令班主任们感到苦恼的德育问题,有一类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毫无悔改之意,不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事后还找出一大堆理由,这种现象被称为道德推脱。了解了道德推脱的概念后,王老师还向大家介绍了学生进行道德推脱时会利用以下几种机制:道德辩护、委婉标签、有利比较、责任转移、责任分散、非人性化、责备归因等。随后,工作室成员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分享了自己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是如何处理的。
周倩文老师认为,学生在自己犯错后利用道德推脱减轻惩罚是人的一种本能,她会以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这件事情当中还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当之处。除此以外,周老师经常利用班会课和晨会课在班级里进行价值观引导,引导学生犯错不可怕,要敢于承担责任。她还认为班级氛围和班级制度文化的创建非常重要,班主任们可以抓住契机在班级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蔡诚开老师认为,道德推脱是孩子的一种心理自我保护,他会先让孩子表达出自我的真实感受,再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让当事人体验一下对方的感受,以此引发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主持人王老师认为,针对这一类学生可以采用这些方法:“将心比心”法,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角色扮演”法,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行为反思”法,重构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担当训练”法,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最后,顾琳老师表达了自己看法。她认为,学生利用道德推脱有两点主要原因,第一点是“个体自利性归因”,其实就是人很容易为自己的行为去做各种辩解。心理学上有一种“虚假同感偏差”现象,指的就是我们都会用自己的想法去判断去衡量别人的想法,换句话说就是不会换位思考。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多给孩子换位思考的体验。班主任在班级中要有一种敏感度,抓住每一次的契机去教育孩子。第二点是“集体无利性归责”。在集体中,可能对于这一类孩子缺乏包容、理解、互爱。我们在班级中不仅要构建制度文化,更需要营造一种“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的精神文化。
小学生的道德推脱问题的形成,受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影响,教师要从学生道德推脱的源头入手,根据道德推脱形成机制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方法。
图片:顾琳
审核:李孝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