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4 作者:祖燕燕 发布时间: 2020-12-30 来源:本站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188页
课堂教学活动是每一个儿童“经验再造、自我变革、自我更新”的活动,这样一种活动的课堂教学的意义倘若得以成为现实,那就意味着儿童真正的学习与活动,意味着教师摆脱了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真正实现可课堂转型。
课堂转型是现代经常听到的一个话题。社会大众希望摆脱应试教育,迎来素质教育。课堂教育的转型首先是师生间教育方式的改革。学生在进入课堂中已经有了一些经验,老师的教学是要调动学生对这些经验的回顾,然后进行深化拓展转变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所以老师的教学不应该是填鸭式的教学,而是自我获得的一种教育。
《读懂课堂》198页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单一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不过是囫囵吞枣而已。即便是在“为了学生”的名义之下也总体上学生是被无视的。面对这种现状,弗莱雷所倡导和实践是同学生一道,思考潜藏于情境之中的支配关系与矛盾,求得解决之道。这不是单向的配一从属的关系,是两者合作,厘清情境中的矛盾,形成合作体间团结的关系,唯有这样,才可能学到变革现实的可能。合作探究者的关系之所以成立,是由于相互之间在得了交往的“语言”。能够求得自我解放与变革现状的是基于“语言”的对话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问题提出型教育中可以展开基于对话的反思与合作。
这段话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自己最近在教学中感觉有点吃力,常常自我感动地认为我是为了学生好,担心学生不能自己获得数学知识,在课堂上我说得更多,孩子说得比较少。我发现孩子越来越上课不在状态。孩子被动地接受知识,孩子越来越没有数学的兴趣,长此以往,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最近,我们听了栖霞区的几节数学公开课,我受到了一些启发。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所在,数学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在课堂上可以加入实验、游戏等因数。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来获取知识,学生自己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乐趣,自然会有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轻松。
《读懂课堂》206页
未来的学校是一种超越学校的学校。 从根本上来说,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不是每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专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
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教育关乎学生的发展,仅仅靠老师是推动不起来的,学生的的发展会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的多种影响。所以社会文化、家庭文化等都很重要。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受很多方面影响的。孩子是在整个社会中成长,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