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第二次读书感悟-----周敏

浏览数量:37     作者: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发布时间: 2020-10-30      来源:本站

今天阅读了读懂课堂,我明白课程是有阶级的,第一国家课程,第二地方课程,第三学校课程,第四儿童的学习经验,即经验课程,而课程有概念。逐层细化,以前我们所认识的课程是基于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专家学者们的精心编撰。但是真正的课程应该是基于学生的需要构建,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需要被老师带入学习,意图设计变成教师的课程,才能在现实课程中发挥作用。课程又分为阶梯型和登山型阶梯型,课程是基于泰勒原理的课程开发,基于斯金纳的小步子原理的程序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理论。而登山型课程更是一种特定的主题为中心,在登山型课程中,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分配者,也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作为导游,发挥着引导学生的作用

最近兴起的一个非常火热的项目叫做微课,听起来非常“高大上”。微课又包括慕课、微课、云课、翻转课堂之类的说辞,似乎有了这种微课,一切教育问题就可以云开见日,我之前也对微课产生过憧憬,我觉得微课应该是对于教育是一种福音,但是在读了钟启泉教授的书以后,我发现微课开发绝不是福音,而是一种灾难。为何这么说?首先微课它有一个双重性,这种双重性让实施有点不够现实,第一个条件是教学过程,是师生社会文化实践的复杂结果,但是微课因为它注重于技术,无视教育的质性分析,所以导致没有办法将微课中的过程保存下来。因为微课是基于名牌学校的课堂实录录下来,然后搬到西部地区中小学的课堂,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名牌学校的教学经验并不等于西部地区中小学的经验,比如说名牌小学可能初中初一已经上到了初三,但是西部小学的中学可能还在教授小学知识,两者并不平衡,就会导致教学的矛盾化,产生了鸿沟。第二个条件就是很多人都说微课的产生能够代替人的教师的角色,但钟启泉教授认为,微课并不能够代替人的角色,反而会让人产生出一种畸形,就是微课他是建立于发达国家的教育数据库,是有庞大的数据库以基础的。而中国并没有这么庞大的数据库,相反中国的数据库是基于应试教育的课堂积累而成的,本质上是为张扬应试教育服务的,发达国家的数据库建立在其他基础上,两者的基础并不相同,所以导致微课的教授条件也是不一样的。第三个成绩条件就是微课,他所讲述的教材也是跟我们的教材是不一样的,很简单,在我国,教育仍然缺乏对于微课这种技术研究的积累与研究,而我国从事教育信息技术的团体,基本上也是崇尚以纯技术为基本特征,缺乏对儿童专门学习的研究。所以很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当学生在上微课时,发现微课上的语言都太过技术化,学术化,学生不能够完全理解微课的语言。

微课它的局限性是什么呢?第一个局限就是课堂教学的本性,使然课堂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相对话,但是微课他省略了这种对话,而是将老师教授的内容直接发生在微课上,没有交往就没有教育课堂,是儿童天然交往的场所。微课替代不了课堂教学中培育集体思维,学习集体的功能,而把微课当作一种实现教育公平的利器,是一种非常无知的设计。第二个理由,微课技术的弊端,我国现还没有完完全全整体的技术能够支持微课的开展。从已经失败者的经验来看,在库班在2001年做出的结论是,过去20年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引进并没有带来课堂教学的变化,也没有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况且在发达国家中,微课技术仍然没有成为主流那么自然,在发展中国家来说,微课技术并不能够代替课堂教学。第三个微课开发先天不足,要知道我国并没有专门是从微课的开始创设就开始研究的,而是从其他国家照搬过来的,那么其他国家的创办是有很长很长的过程的,我们国家只是把他一些的经验抄过来。所以,即使是名牌大学,大都把课程教学当作教学大纲处理,仍然是基于知识点的教学,本质上仍然是应试教育的一套,如果谈什么先进经验的话,先进经验是可以推广的,这个假设也是错的,经验背后的逻辑道理是可以学习的,但经验本身是不可照搬照抄的,这样看来。微课说穿了,不过是把信息化的一些知识重新加以包装,但是仍然经不起教育理论的推敲与教育实践的验证的。钟启泉教授对于当下流行的“微课”理解振聋发聩,也使我感慨道“线下火热的难不成就是对的么?”程然这都是对教育的研究,只要研究才能发现不足,中国对于课堂的研究仍在不停的继续。

Copyright @ 2020 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