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读懂课堂》读后感 (9月 陈静)

浏览数量:17     作者:陈静     发布时间: 2020-09-29      来源:本站

摘抄1

“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在当今“知识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是每一个国民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具备“国民核心素养”是作为国民的“基本人权”。

感悟:从西周的“学在官府”到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中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学生的变化,从学生只能是官员子弟到贵族子弟再到现在的所有适龄儿童都可以就近入学。这种变化是一种趋势,从部分发达地区到偏远山区,这是国家的进步,是教育的进步。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何等的幸福可以有机会坐在教室里学习。

 

摘抄2

  一般而言,在小学阶段是从掌握基本的生活习惯开始掌握种种的道德价值;在初中阶段不仅要加深道德价值的自觉,而且要加深掌握人的生存方式的自觉。具体地说,就是唤醒每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觉。

感悟:我们总说“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孩子如何强大就成了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学好基础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就生活习惯而言,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爱护环境,关心家人、朋友、同学;就学习习惯而言,养成今日事今日毕,每天按时完成作业,自己主动收拾好书包,做好第二天上学的准备。这些事情谈起来都很琐碎,但却是少年强大的必经之路。

 

摘抄3

教师需要念念不忘“学科教学的道德价值”,这是一种“热意”。但仅仅停留于“热意”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教师与儿童之间建立一种“信赖关系”,这就是“诚意”。然而,单凭“热意”与“诚意”,不管如何拼搏也是持久不了的,还得要求“创意”——在繁忙的事物中求得从量到质的思路的转换。这就是所谓的“三意一体”——热意、诚意、创意。

感悟:身为教师的我们需要明白在上学的每天的时间里,学生和老师接触的时间是最长的,老师只有用最大的热意与诚意与学生相处,学生才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和老师建立起最深厚的感情。人与人之间相处亦是如此,我们不能总是将孩子当成无知的个体,他们虽然不能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完全表达出来,但是他们会感受,用眼、用耳、用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发生改变,要紧贴现在学生的心里特征与思维方式进行改变,这样才会是我们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好。   


Copyright @ 2020 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