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300 作者: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发布时间: 2020-09-26 来源:本站
《读懂课堂》读书分享1
炼油厂小学 周晓芹
分享片段一:
在《登山型》课程中,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分配者”,而是作为“导游”,发挥着引导儿童的学习经验成为有意义经验的作用。佐藤学有一段话形象地刻画了这种作用:“导游”熟悉“山”(单元)的魅力,理解“山”与“山”的关联布局,准备了攀登不同山峰的“登山道”,能够疏导登山者面对危险的丛林、沼泽地和悬崖而不至于困惑。而且“导游”能够提供帮助,使得“登山者”自身按照自己的计划快乐地“登山”。作为“登山型”课程设计者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就是这种“导游”的作用。
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仿佛就能够看到自己带着孩子在登“山”,这样一种课程更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在,享受学习的过程。这段话与钟启泉老师在后面提到的“单元设计”这一小节相互呼应。山即是单元,而单元又是知识有机地、模块式地组织与构成的。读完钟老师的这些介绍和解读,我觉得真正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山脚,然后引领孩子通过不同的登山道到达最后的山顶,这样的课堂是随性的,但不是随意的;这样的学习是自发的但不是被灌输的。
分享片段二:
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是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的,成功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联接。
这段话让我感受到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是源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成长的道路上会有无数人在后面驱赶着你向着所谓的“成功”进发。但是很少有人会告诉你,我们现在是在向着幸福出发,是在为未来无数种幸福的职业进发。而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新老师却总是容易被孩子的分数搞得异常恼火。就在上周五,我批完周周清后,内心很失落,很沮丧,因为孩子们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放学前还训了他们一通。我想当教师也是一种修行,需要学会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做一个能够告诉孩子分数背后的巨大可能性的老师。
分享片段三:
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正在成熟的智慧发展的潜在领域,叫做“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告诫我们,什么是学生应当承担的合理负担,“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不等于走向反面——“免除学生任何负担”。
这段话我非常赞同,不管是什么学科,学习完之后都是需要通过练习来进行巩固的,没有这样的过程孩子没有办法很好地掌握所学习的新知识。所以我也认为“减负”是要减去学生过重的负担,可以帮助学生设计、挑选更加典型,更加有用的练习,而不是减去孩子所有的负担。在课堂教学时也要注意,教师应该学会俯下身子,作为学生的垫脚石,帮助孩子在他的能力以内够到他果实;而不是在学生不掂脚的情况下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也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准备,要关注孩子的现实情况、要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要关注大问题的设计。上课的时候少问一些是非类的问题。
我的疑惑:
1.钟启泉老师在第一章第7节中对“微课”大力批判,我也十分同意“微课”不可能替代线下的课堂教学,但是我认为“微课”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如果合理利用,一定可以作为课堂的延续,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2.钟启泉老师在第一章第13节中也抨击了“分层教学”,对于钟老师的这些批判,我很疑惑。我认为“分层教学”是很公平的教学形式,因为它能够满足大多数孩子的学习需求。如果一味追求满足木桶中的短板,那么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又何尝不是不公平呢?当然,我认为的“分层教学”并不是指分快慢班的“分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