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6 作者: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发布时间: 2020-09-24 来源:本站
课堂中重要的是教学还是学生本身?是教师主体性重要还是学生主体性重要?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在课堂所占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很低,原因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体性明确。学生被动受教可自主思维的时间和机会都很少,学生自主思维少了也减少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机会,往往教出来的学生会看会听不会思不会想,那么自然的整体的教学效果就是刻板统一毫无创新创意。我们近几十年中对于比较其他地区教育,提出的最多的教育专术看法和民众建议就是关于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缺乏的问题。像这种问题不是短期可以控制与解决的,我们更多想的是像“创造能力”这样一种无法量化的能力是否可以寻找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提高?答案应该很难。《读懂课堂》书中提到课程要素的组成:内容标准、成就标准以及机会标准。就这三大要素来说,他们都以一个共同特点: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内在动力。如果说教师的课堂是外在动力,那学生的“想学善思”就是他的内部动力。就像我们常说的那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先天的也有后天培养的,那教师的课堂任务是不是不仅是教授知识学习方法,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内部动力呢?答案是肯定的。这样说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就尤为重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并不是把课堂的操控权交给学生,而是把思考探究实践的权利交给他们,第一手的经验往往比间接经验更令人深刻也训练了内部动力的发展。
课堂中教学课程往往是根据专家科学性的编写进行的,但科学性的编写课程是否与现实学生所需求的课程有冲突呢?书中说道“生活”与“科学”从对立到统一这就是现代课程组织的发展脉络。回归“人性化课程”就成了探究学生需求的一个主题方向,如果将经验主义课程加之人性化课程用系统主义课程的编写方式进行统一化,是否可以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呢,这需要时间。
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对于教学课程,能做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内部动力,交给他们的不仅是课程内容,他们学习的更是习惯与态度,生活、思考的习惯与态度,为人、处世的习惯与态度,慎独、信仰的习惯与态度。教学课程有效性终究会体现在学生所度过的人生中的每个时刻,教育终究是成才重要,成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