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润动炼小】南京市顾琳德育名师工作室活动(六十二)

浏览数量:0     作者: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发布时间: 2025-06-20      来源:本站

南京市顾琳德育名师工作室活动(六十二

——以情体谅润心,由行塑德致远


618南京市顾琳德育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开展了第45期“云端漫谈”读书分享活动。本次活动共读的书目是黄向阳教授的德育原理第十、十一由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中心小学梁倩老师主持工作室的老师们围绕“以情体谅润心,由行塑德致远这一话题展开共读共研

第一环节:章节导读

(一)体谅模式:情感驱动的德育根基

麦克费尔提出关心和体谅是道德的基础与核心,且这种道德行为具有自我强化性,关心他人既能使他人快乐,也能让自己获得满足。道德并非单纯的利他,而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在德育中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关心他人的价值,让他们从内心愿意去关心,而非被动接受要求。“生命线丛书”通过“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会怎么办”三级情境设计,从学生日常矛盾延伸至社会议题,引导其在角色扮演中培养道德敏感性,比单纯说教更易引发共情。

(二)社会行动模式:从认知到实践的德育跃迁

社会行动模式强调德育需培养学生“影响环境的行动能力”,如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班规制定、社区环保实践等,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行动。例如,让学生自主设计“班级图书角管理公约”,比被动遵守规则更能激发责任感。该模式包括制定政策目标(发现校园问题并共商解决方案)、争取支持(通过班会演讲、小组合作培养沟通能力)、解决心理冲突(如平衡“班级纪律”与“个性表达”的矛盾),为德育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第二环节:育人故事分享

首先由华侨城小学的李孝铃副校长分享教育小故事《用爱践行德育》。李孝铃副校长分享三年级学生小S的冲突案例,李校长未直接批评,而是引导小S换位思考:“如果别人骂你后打你,你会怎么想?”同时让双方学生“轻轻互拍手臂”体验伤害,最终促成互相道歉。这种“非常规惩罚”看似冒险,却让屡教不改的小S首次通过亲身体验意识到“暴力的痛感”。李校长后续开展有趣的集体活动,让小S在协作中感受“关心他人”的积极反馈,逐步改善攻击性行为。

接着,主持人梁倩老师为大家讲述了她们班级月月的转变故事。作为班主任,梁老师发现新生月月在自制力和自理能力方面的欠缺,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用鼓励和关心拉近距离,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法,将训练融入集体活动,安排学习伙伴互助,给予尊重和信任,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第三环节:交流分享

听完了章节导读和位老师分享的育人故事,工作室的其他老师也积极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葛爱芳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针对班级中存在偷窃、欺凌行为的易激惹学生,她与家长沟通后尝试“代币奖励制”,联合科任教师共创“非物质奖励体系”,既强化正向行为,又规避经济奖励的争议,在短期内减少了不良行为。

方婷婷老师针对一年级易受干扰型学生,让其与学习困难同学结成互助对子,担任小老师。原本上课玩橡皮的学生,为了给同伴讲题,主动专注听讲,甚至会提醒对方认真看黑板。方老师总结:当学生从“问题制造者”变为“知识传递者”,其行为动机从“寻求关注”转向“价值实现”,这正是社会行动模式中“公民角色”的雏形。

刘露老师分享了班级情绪暴躁但又极想融入集体的学生案例,在班级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家长也很支持工作,但孩子问题反复,收效甚微,她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心与困惑。

第四环节:总结分享

在本次读书交流活动中, 老师们探讨了《德育原理》中体谅模式与社会行动模式的核心理念。体谅模式以情感为纽带,通过情境体验唤醒学生的关心与共情,为小学德育提供了“以情润心”的实践路径;社会行动模式则以“环境能力”为核心,强调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培养学生的道德行动力,实现“由行塑德”。两者启示我们在小学德育中应融合情感滋养与实践锻炼,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助力其全面成长。

最后,工作室主持人顾琳老师对本次“云端漫谈”活动做总结。顾老师鼓励大家通过深度阅读促进专业反思,理解透彻,学以致用在教育过程中应从活动化、课程化角度解决问题。同时,顾老师还提到网络环境对传统德育模式造成冲击,网络德育存在盲区和实践困境,更需要我们在坚守教育初心的同时,保持对新问题的敏锐洞察。

撰稿:沙丹

图片:顾琳

审核:于有珍



Copyright @ 2020 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