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读懂课堂》读后感2(沙丹)

浏览数量:20     作者: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发布时间: 2020-10-25      来源:本站

摘抄一:但人正是因为迟熟,才有最大限度地发展的可塑性和可能性,才有了无限广阔的发展愿景。正如杜威说的,人的生命的第一条件就是“未成熟”。“未成熟”的概念蕴含了两个特质:依赖性和可塑性。“依赖性”并不意味着无力无能,依赖性总是附随能力的成长的,未必陷入寄生性。“可塑性”是指人类的幼崽没有像动物那样的本能行为,而是靠习得具体的行为,用于别的情境,在掌握适应环境的方法的过程中成长发展的。因此,比起动物来,人的幼儿期非常长。而幼儿期越长,可塑性越大。这就意味着“人的教育”具有绝对重大的意义。


感受:在教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的过程中,我发现不通年龄段的孩子差别真的很大。哪怕只是差了一两岁,他们在言语表达、理解能力等方面却有着极大的变化。当我教一年级孩子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根本听不懂我在讲什么,也不会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当时我的第一想法是,这个班的孩子怎么这样,怎么有这么差的学生。但一个月过后,当我走进一年级的教室时,我突然发现孩子们已经逐渐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了,甚至还会做一些出乎我意料的事。又过了一段时间,我遇到自己现在带的三年级班级的原班主任,她告诉我,我现在带的这个三年级一二年级的时候也跟差,甚至比现在的一年级还要差。由此,我不禁在内心惊叹:教育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是抱怨孩子,孩子的发展是未成熟的,这种未成熟我们应该把它看作可塑性,去引导他们、塑造他们、成就他们。


摘抄二:学生的智能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区分的只是“每个人的智能类型是什么”。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它们是等价的。不能说,数理化好的学生是“好学生”或是“英才儿童”,体育、艺术好而其他科目成绩不佳的学生是“差生”或是“问题儿童”。这就是说,逻辑智能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


感受:在我真正做老师之前,我认为成绩不佳的学生就是差生。但在我成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后,我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在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很可爱,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有的孩子做事慢,但她学习态度很认真,书写也很工整。有的孩子成绩不佳,但他很热情,乐于助人。教师应该去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通过他的闪光点来培养他的自信。不能因为孩子成绩差,就否定孩子的全部。


Copyright @ 2020 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