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读懂课堂》读书笔记(马婷)

浏览数量:85     作者: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发布时间: 2020-10-30      来源:本站

  无论哪个时代,人类社会总是由成人和儿童构成的。所以,理解儿童仍是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的基本课题。

  书中提到了儿童的发展,根据皮亚杰提供的发展阶段:0-2岁是幼儿感知运动阶段,他们只是借助感觉运动图式认识周围的世界。2-6岁是前运算期,语言系统和象征能力发展尚不能进行操作性思维。7-11岁具体运算阶段,这是儿童正处于小学1-3年级,可以对具体事物现象进行操作,能进行分类,序列之类的操作,形成数的概念。所以这阶段在教学时多让学生进行操作性学习,通过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五六年级,也就是12岁以后,就可能进行抽象性思维,能够树立加深、展开逻辑推理。教学时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重视儿童的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教育不能直接提升儿童的发展,儿童是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前进的。

  书中还提到要倾听儿童的声音,要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儿童的心情;要相信儿童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真诚地接纳儿童的种种情绪表达;要保守儿童的个人隐私;儿童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这为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学会倾听。不仅倾听儿童的言语,还要关注他们言语之外的表情、态度、行为举止。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牵着6岁的孩子去商场购物。她想,孩子应该很高兴吧。可是,孩子却哭哭啼啼,毫无休止。当她蹲下去和孩子一样高的时候,才发现,孩子所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哪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教师也要善于“蹲下身体”,从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孩子,善于欣赏孩子,倾听孩子,向孩子学习,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在我们的课堂上也需要老师学会倾听,多让孩子们说。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情景,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让学生敢想敢说。课堂中,尽量给学生创设一种各显其才的机会,坚持面向全体,紧抓少数的原则,可以有意识地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向不同水平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来回答:难度偏低的问题,让一些学困生回答,那再请其他同学补充,让后进生拿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记忆更深,又不打击说的积极性;好学生回答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不太难的问题则安排中等学生回答,这样,调动每个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类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真正的教育不是关注孩子的成绩,而是关注孩子的发展。倾听儿童的声音,只有更好的了解儿童,知道儿童的发展规律和儿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才能帮助儿童更好的成长。


Copyright @ 2020 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