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9 作者: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发布时间: 2020-11-16 来源:本站
语言的发展,规则感的建立
炼油厂小学 王佳佳
这个月读了《读懂课堂》第二辑“倾听儿童的声音”其中第19节“儿童时代:修习语言的时代”和第22节“儿童的规范意识”让我印象深刻。
正如平克尔教授所说:“语言是真正固着于人类经验之中的,没有语言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儿童不好好掌握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就难以在学业上和社会上获得成功。书中提到学生的数学语言。数学教学倘若得法,就会使得数学真正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诸如,利用数学语言去测量教室的大小、物体的重量与跑道的距离,估算学校教育资源,学习概率和统计等等。这让我想到了我们中期测试的一道数学题:
一个游泳池的容积是()立方米。
A:200 B:2000 C:20000
这道题的正确率非常低,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缺乏,数感很低,不仅是学生,即使是我我也不能快速的报出答案,也就是在我们长久以来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感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他们无法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就像每一年的《数学与生活》比赛一样,每一次让学生写数学小论文时,他们总是写的是去超市、去菜场买东西,其他和数学有关的东西,好像他们都想不到。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思考怎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数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22节“儿童的规范意识与家长角色”说道:“家长是社会的代表,对于儿童而言,承担着第一道社会屏障的作用。”规范意识的形成是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为了发展儿童的规范意识,作为家长,要求发挥两种功能——教养的作用与安全基地的作用。一些家长往往会摇摆于这两种作用之间:一旦偏袒于安全基地的方向,就会对儿童过分溺爱;一旦偏于教养的功能,就会同儿童产生产生敌意,恶化亲子关系,使学生反叛家长。正如我们班级里的小诺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没有了规则感,每天都不愿意来上学,他不愿意来,家长也同意了,这样只会恶性循环。而有些家长又有点矫枉过正,对孩子过分严厉,让孩子在父母这里得不到安全感,从而和家长的关系逐步恶化,因此,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是每个家长需要琢磨的一种教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