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45 作者: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发布时间: 2020-12-25 来源:本站
本月读了第四章节,钟启泉在书中坦言教师究竟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对教材的理解涉及三级课程的实施,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所有的学校都感受到了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性,不仅校长要有课程领导力,每一个教师都要有课程领导力。而提升课程领导力的突破口在于对教材的理解。“什么是教材”?这里就需要区分教材是经过“教育学加工”的学科内容,而何谓“教育学加工”,就是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夸美纽斯编制了“世界上第一本儿童教科书”《世界图解》,强调让儿童愉快、迅速、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和习于虔敬。也就是说,教材或教科书不仅有信息源的功能,即传递高度浓缩的人类知识,还要有结构化功能和指导性功能,即帮助学生建构、梳理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并且渗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因此,联想到我们当前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校本课程开发,一些学校直接把一些经典文本拿过来作为教材,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是缺乏“教育学的加工”,严格来说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教材,至多只能算是原材料。教材的内在结构一定是“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相统一的,既要考虑学科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认知规律。同样,教材也在随着时代而变化,以前有的只是国家规定的统一教材,现在一方面教材多样化了,另一方面教师也开始自己创编教材;以前只有纸质的教科书,现在电子教科书大大拓展了学习空间;以前只有“封闭教科书”,现在有“开放教科书”,“开放”指的是一种未完成态,比如一些教科书特地留白,让学生做笔记、画结构图,甚至邀请学生对内容进行补充完整。如果对教材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教师就会突破“教教材”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