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读懂课堂》读后感1(沙丹)

浏览数量:26     作者:沙丹     发布时间: 2020-09-28      来源:本站

摘抄1:

媒体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的工具”,它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如何培育青少年的“媒体素养”—培育青少年在媒体充斥的社会里,能够洞察媒体的本性,做出自我决策,行使负有社会责任的创造性行为的能力。

读后感:新媒体一方面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了多样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又限制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习惯于凡事求助网络,过分依赖新媒体而违背了认知的自然规律。青少年在思考、创新、体验等方面很匮乏,而这些环节正是他们成长必不可少的。因此,如何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是我们教师以及家长应该共同探索的问题。


摘抄2:

读后感: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在教师训斥的场合,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是反思的情绪,而是增强了对教师的厌恶。教师对学生如何说话,又如何接纳学生的话语,会情感性地制约师生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情绪,不受权威束缚,做出率真的自我表达。另外,同语言沟通相比,难以发觉的是,非语言沟通用得非常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读后感: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实际上也是一门艺术,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学生年龄小,就可以随便的批评指责。但我们忽略了学生也是一个个有自己想法的独立完整的人。有时候他们可能听不懂我们的言语,但透过言语传递的感情他们是能感受到的。所以我认为,即便是在训斥学生,也要让学生感受到他是被关心被重视的,而不是摆着教师的架子去单纯的职责他们,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即便是指责,也是一种关心他们的方式。


摘抄3: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正是“教育公平”的本意所在。“分层教学”是同“教育公平”背道而驰的。替代“分层教学”的学习方式不是基于划一教学的学习,而是每一个人的多样性得以交流的“协同学习”。“协同学习”可以为排斥个人主义竞争的“互惠学习”作好准备。

读后感:按照成绩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班级从某个方面来说本就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学校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但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自负自傲的心理,他们看不起甚至歧视普通班的学生;而被分在普通班的学生,有的则会出现自卑的心理,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这样的想法。有的学校给优秀班配备较普通班来说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样一来,每个孩子就没有受到同等的对待,这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Copyright @ 2020 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