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5 作者: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发布时间: 2020-12-15 来源:本站
《纳税》教学反思
纳税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正常现象,这个节课之前我让学生了解家庭里或者社会上纳税情况,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课堂一开始,学生交流后,教学纳税的相关术语。接着,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题从分发挥学生数主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例题里的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学生尝试练习后小交流为什么这么做?怎样列式计算?最后归纳: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收入乘税率。计算时有两种方法: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让学生自主选择方式。拓展练习,球本息,让学生在已知税率和应纳税额求收入,已知收入和应纳税额求税率。
通过练习我发现有“分段计税”的情况学不理解。拓展练习课上让学重点分析题目什么意思,小组交流,再分析2000以内不纳税,“超过500元以内不纳税”按5%征税“超过500元~2000元的部分”,按10%征税,“超过2000元~5000元的部分”,按15%征税。妈妈收入2500元,爸爸收入4000元为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我们可以将收入画成一条线段,然后把它分成几段。这样直观些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些,理解后再练习。这里发现学生计算还是要加强,个别学生课后再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