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5 作者: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发布时间: 2020-09-29 来源:本站
“育分”到“育人”,“课堂教学”到“网课教学”
炼油厂小学 王佳佳
《读懂课堂》看了第一辑“课堂革命的挑战”,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二章“课程的德育目标与方法”和第七章“微课的诱惑与反诱惑”。
诺丁斯说,“关心是一切教育的基石,我们要像学生传递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是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的,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这段话让我感触颇深,当代社会的学生他们信息来源的渠道太多了,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校园霸凌的现象折射出学生道德感的缺失,自杀事件频出反应了学生心理的问题,这让我们应该陷入的思考是,我们的教育是“育分”还是“育人”。
通过一次次的教育改革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制度正在从单纯的“育分”转型为“育人”。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需要做的是通过学习活动去塑造学生的健全的人格。那么改变学生自身,绝不是单纯的追求学习者知识量的增长而已。正如书中所说:教师需要念念不忘学科教学的道德价值,这是一种热意。我们应该和儿童建立一种信赖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和诚意。最后我们还要发挥自己的创意,在繁忙的事务中求得从量到质的思路转换。如果能做到热意,诚意,创意三意一体,那么我们就会离学生更近一些,了解他们更多一些,真正从“育分”走向“育人”。
书中第七章“微课的诱惑和反诱惑”提到的观点不谋而合。大家也能感受到最近一个时期,微课,慕课,云课堂等等网上教学很热门。就疫情期间网络教学更是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但是这真的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吗,从我的观察来看我并不十分赞同。就拿我们班来说,每一天的网课我都是发了观看的链接,看完后我会发相关的练习,然后学生写完交给我之后,我会再发练习的讲解视频到群里,学生观看讲解视频后再订正练习。但是疫情结束回归课堂后,我发现我们班还有很多孩子就跟没学网课一样,部分认真学的孩子也只是学了一点皮毛,知识背后深藏的含义根本没有明白。
就像书中所说教学过程是师生社会文化实践的复杂过程,虽然我们的微课,网课都是比较优秀的教师提供的,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教师知识灌输的容器,优秀的课一定不会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我们只有在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后,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的课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课。
其次就是课堂教学的本性使然,没有交往就没有教育,课堂是儿童天然交往的场所,网络教学替代不了课堂教学中培育集体思维与学习集体的功能,学生在相互对话和探讨中对知识才能认识的更深刻,这是微课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