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35 作者: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发布时间: 2020-09-30 来源:本站
本学期我要和各位老师一起共读的是《读懂课堂》这本书,在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时,觉得语言很深奥很晦涩,提到了很多平常接触不到的专业知识,既有作者对课堂、学生、教师的经典论述,又有作者因应现实教育生态所作的全新的建构申发,全书以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为场域,以儿童学和建构主义的线索,细致全面地回应了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绩效的各种困惑,引导教师读懂课堂。
在第一辑《课堂革命的挑战》中,我首先就接触到一个新理念,从阶梯型走向登山型,我们之前的课程都是阶梯型的,有系统性和效率性,按照一定的目标来,最后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传统课程观是以“教师教了的内容=学生学了的内容”展开的。但是这种课程会让学生学得比较死,而且一环扣一环的,如果某级学的不踏实了,就会导致后面的都断层了,跟不上了。而现在改革在向登山型的课程转变,作者在书中很形象地把登山型的课程说得比较灵活,只要登山顶峰,随便你走哪条路,没有事先规定死。而教师在这个过程的角色是一个“导游”,这种说法很新颖也很通俗,教师在这里不仅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经验成为有意义经验的作用。我觉得这种说法很贴合实际需求,这样的课程有更多的灵活性,“导游”只需要帮助登山者,让登山者按照自己的计划快乐地登山,这样可能效果更好。如果“导游”一手全包了游客的所有行程,游客就像被牵线的木偶,体验不到游玩的乐趣也就失去了学习经验的意义。
第二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概念是“学力”,何为学力,一般是指儿童作为学习主体在学校内外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能力的总称。里面用了两个隐喻,一个是“冰山模型”,即学力的显性部分是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隐形部分是思考力,思考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把学力比做冰山,那么显性学力就是冰山显露出的一-角,而隐形学力则是处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主体,两者是一体化的,且后者是支撑前者的。隐喻之二是“学力之树”,如果把学力隐喻成一棵树,那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就是构成树木的三个部分,树叶,树干这些看得见的学力是由“看不见的学力”(树根)支撑的。归根结底,学校教育所追求的,是作为人的能力发展的“健全人格”和“基础学力”。基础学力即重心是传统的读写算技能,然而教会学生学会关爱、关切、关联则是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特征。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诺丁斯教授所强调的,“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往智慧的道路”。此外,关注每一一个学生的需要,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让每一个人的多样性得以交流的“协同学习”值得倡导,并替代“分层教学”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