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读书笔记谢思恒2

浏览数量:12     作者: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发布时间: 2020-10-26      来源:本站

儿童的德性是如何习得的呢?书上举了一个实例:在公园里,有一人用孩吃完口香糖,随手就去弃在路旁了。这时,如何教育孩子别乱丢垃圾呢?不同的理论讲究不同的方法。我们不妨考察如下四种理论的差异:人类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就在于他对善恶正邪

1. 精神分析说。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家长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最为

重要。

2. 直接强化说。利用奖惩手段,使孩子懂得该怎么做。

3. 观察学习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检点自身的日常行为,孩子自然

而然也会仿效家长的行为。

4. 认知发展说。就像性别角色那样,等待儿童的认知发展。不过,倘若更积极地

思考,那就是期待儿童的智能发展。向儿童说明其能够理解的理由,使之认识。例如,

给3、4岁儿童说明,“如果这样乱丢垃圾,别的过路人会被绊倒的”, 如此等等。

儿童的德性大体是“从他律向自律的发展”。按照科尔伯格(L. Kohlberg) 的道德

发展阶段论,大体可分三个发展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各个水准

分别可分两个水准。这样,总共经历六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1) 道德发生前的“无道德

所段”。 (2) 惧怕处罚、服从权威的阶段。 (3) 以自己的利害为依归的阶段。 (4) 回应周

通的期待、做一个好孩子的阶段。 (5) 必须遵从规则的规则至上主义阶段。 (6) 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的自律阶段。

儿童的身心尚处于发展过程之中,缺芝观察人类和社会的判断力。他们对于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也不熟悉,加上判断是非曲直所必须的生活经验相当狭窄,因而采取同一步调的压力意识薄弱的。儿童道德教育的难点就在如何把握他律与自律的度。


Copyright @ 2020 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版权所有